江苏省足球协会推动全省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
原标题:江苏省足球协会推动全省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
导读:
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近年来以创新理念和务实举措,成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标杆。从打造火爆出圈的“苏超”联赛到构建全覆盖的青训体系,从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到探索足球产业新模式,江苏足协始...
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近年来以创新理念和务实举措,成为全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标杆。从打造火爆出圈的“苏超”联赛到构建全覆盖的青训体系,从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到探索足球产业新模式,江苏足协始终以“夯实根基、激发活力、塑造品牌”为核心路径,将足球运动与城市文化、全民健身、区域经济紧密结合,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足球振兴之路。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效。
创新赛事体系:从“苏超”爆火看全民足球热潮
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网友昵称“苏超”)的横空出世,成为江苏足球史上现象级事件。这项由江苏足协联合13个设区市打造的业余联赛,首赛季场均观众达1.5万人,揭幕战镇江主场更吸引1.8万球迷,上座率力压同期中甲职业联赛。其成功源于三大创新:一是“城市荣誉+全民参与”的赛制设计,每队允许3名职业球员带动水平,其余队员来自学生、个体户等多元背景,平均年龄24岁,形成“子弟兵”效应;二是“一城一主场”的属地化运营,通过方言解说、文旅联动等举措,将赛事转化为城市文化展示平台,如常州与扬州的“双城免票”政策带动景区客流增长3倍;三是专业化保障体系,采用中足联赛程编排系统,部分场次由中超裁判执裁,确保竞技规范性。
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苏超填补了江苏职业足球的空白。自江苏苏宁解散后,省内仅存5支低级别职业队,许多城市成为“足球荒漠”。而苏超通过地域认同感激活潜在球迷,如镇江少年陈子昂感叹“第一次为家乡球队加油”。这种“业余赛事职业化运营”模式,为全国提供了破解“无职业球队城市”足球热情的样本。
青训体系重构:体教融合与竞赛矩阵双轮驱动
江苏足协早在“十三五”规划中就提出“构建覆盖全年龄段的青训网络”,目前形成三大支柱。首先是体教深度融合,全省布局25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,建立“校长杯-省长杯”四级联赛体系,2025年城市联赛中158名学生球员占比达31%,来自河海大学等17所高校。其次是以赛代练的精英培养,独创U12-U13周末主客场制,打破体校、校园、俱乐部的界限,如“中南珂缔缘杯”国际邀请赛曾吸引巴西克鲁塞罗梯队参赛。社会青训机构通过星级评定、教练员补贴等政策提升质量,2024年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专项资助江苏机构聘请A级教练,最高可获50万元支持。
这种体系化建设成效显著。以扬州队为例,其以省运会四强队伍为班底,吸纳“草根球王”与高校球员,形成梯队传承。南京体育学院更与中国足协共建全国首个足球裁判学院,培养高端专业人才。数据显示,江苏青少年足球人口较2017年增长40%,每万人拥有1.36块足球场,两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。
体制机制改革:政社协同与产业赋能
江苏足协的治理创新体现在“脱钩不脱管”的转型中。2017年率先完成与体育局行政分离,但通过战略合作保持政策衔接,如2020年与省体育产业集团成立江苏福特宝公司,运营南京奥体中心足球综合体,探索“足球+商业”模式。在苏超筹备中,形成“省体育局统筹、足协技术支撑、产业集团商业化运营”的铁三角架构,各市赛区委员会负责属地保障,实现“专业人做专业事”。
产业开发方面,苏超已构建多层级商业生态。省体育产业集团引入冠名赞助商,开发吉祥物“豚宝”文创周边;门票定价10元营造亲民形象,二手市场溢价至500元仍供不应求;转播权吸引咪咕等平台竞标,形成“商业投入-赛事升级-品牌增值”闭环。这种市场化运作反哺足球基建,近三年新建改造球场超1200块,包括2个国际标准专业场馆。
文化价值挖掘:从竞技体育到城市文明载体
江苏足协敏锐捕捉到足球的社会价值。苏超的“十三太保”网络梗文化现象——如“南京盐水鸭VS无锡水蜜桃”的球迷互动,让赛事超越体育范畴,成为地域文化嘉年华。更通过“足球+文旅”创新场景,如盐城推出“观鸟+观赛”套餐,淮安凭票根享消费折扣,端午期间带动6市文旅消费增长14.63%。
这种文化赋能契合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中“俱乐部地域化”精神。正如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所言:“足球比赛应成为生活方式,让非球迷也能感受城市荣誉”。徐州“村界杯”、靖江“长江边的村超”等草根赛事与苏超形成联动,构建起全民参与的足球生态。
站在新起点,江苏足协正以系统思维推动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。未来需在职业俱乐部培育、国际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,但苏超的火爆已证明:当足球扎根城市肌理、融入百姓生活,体育强省的建设便有了最深厚的土壤。正如省体育局副局长刘彤所言,足球振兴不仅是竞技突破,更是“让群众在家门口见证江苏足球的蓬勃生命力”。